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继中国呼吸机之后,以连花清瘟为代表的中成药也成为了“抢手货”。
国内送到国外,国外火到国内
二十个一次性医用口罩、两个KN95口罩、两盒连花清瘟胶囊、一包医用消毒湿巾、一本新冠肺炎防护手册……身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柏艺(化名)前几天收到了大使馆送来的健康包。
她告诉记者,许多异国的同学在羡慕之余,都来问她健康包里有什么,他们也要照着买一点。
看起来最特别的莫过于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海外疫情暴发后,中国医疗专家团队曾携带连花清瘟支援了意大利等国家。
柏艺说,自己加入的一些华人群里,有人出现了类似新冠肺炎的不舒服症状时,都会在群里询问谁有连花清瘟。
留学生收到的健康包。受访者供图
记者询问了北京市几家药店,均有连花清瘟出售。不少店员提到,近期有很多人是“慕名而来”专门给家里备上几盒。
“我们也会给顾客介绍,连花清瘟是非典时期咱们国家自主研发生产的专利中药。平时有个流感啥的,及时吃点也很管用。”一名药店店员告诉记者,前几天有位老人进来购买连花清瘟时,记不清药的名字,就问自己“钟南山说有用的是哪个药?”
3月25日,钟南山院士在中欧抗疫交流会上表示,连花清瘟对治疗新冠肺炎有明显效果,284名病人使用连花清瘟进行治疗的康复率达到了91.5%。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也曾介绍过,连花清瘟主要的功效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对治疗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有确切的疗效。
此前连花清瘟获泰国卫生部批文
3月30日晚间,以岭药业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泰国卫生部核准签发的现代植物药注册批文,批准公司药品连花清瘟胶囊符合泰国现代植物药标准注册。
泰国卫生部批准连花清瘟胶囊的功能主治为:
1、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头痛;
2、根据中医理论可解毒、泄热,用于治疗感冒,症见发热、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
除泰国外,以岭药业专利中药连花清瘟胶囊已在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和巴西、印度尼西亚、加拿大、莫桑比克、罗马尼亚分别以“中成药”“药品”“植物药”“天然健康产品”“食品补充剂”等身份注册获得上市许可。在3月份公布的投资者调研记录中,以岭药业更是透露,其在美国设立了专门团队,正全力推进连花清瘟美国FDA临床研究,目前二期临床已完成四分之三的病例入组。根据连花清瘟的生产商以岭药业公开的信息,公司从3月起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逐步调整生产计划,目前已恢复正常生产状态,连花清瘟在国内市场部分终端缺货的情况已经缓解。“连花清瘟等企业一直满负荷生产,库存相对充足,市场供应有保障。”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曹学军在4月8日的发布会上表示,截至目前,连花清瘟胶囊日产能达到了200万盒,库存3000万盒。线下药店的店员也表示,最近连花清瘟的供给一直比较平稳,也没有接到涨价的通知。记者查询线上线下药店发现,目前在售的24粒装连花清瘟胶囊零每盒售价在15-20元之间,货量也比较充足。但在跨境电商ebay平台上,同样规格的产品,价格翻了好几番,均价在70元上下,且收货时间多要等待半个月甚至更久。由于本身具有的特殊性,药品不能随意在他国进行买卖,进入其他国家地区销售均需根据当地相关法律法规注册获得上市许可。不仅无法直接购买,柏艺告诉记者,在目前的疫情形势之下,连花清瘟等药物如果通过个人从国内寄出,也很难到达国外。有些海外华人组织在设法通过使馆方面的外交渠道或者物流过来,但这也并非易事。对于连花清瘟在海外的销售情况,以岭药业回复道:公司目前在已注册国家和地区的连花清瘟产品销售通过当地代理商完成,代理商按与公司商定的代理价格向公司支付货款。药品在当地的销售价格由代理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综合确定。3月30日晚间公告显示,以岭药业预计2020年一季度净利润为4.33亿元4.61亿元,同比增长50%至60%,两项指标均攀升上市以来最高峰。
以岭药业称,2020年一季度业绩增长,主要在于连花清瘟产品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此前,以岭药业披露2019年度业绩快报表明,其2019年业绩为6.02亿元,同比增长0.42%。
而以岭药业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就相当于其2019年上半年实现的4.55亿元净利润。
众多医疗机构和专家的加持,让以岭药业的股价也迭创新高。从年初的12.43元/股到4月9日收盘时的24.96元/股,2020年以来涨幅已超100%。
随着以岭药业股价和业绩的双双大增,其创始人、被称为“A股最富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的身家也将随之暴增。胡润2020年2月26日发布《2020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吴以岭家族拥有110亿元财富。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造成连花清瘟脱销,以岭药业亦根据市场需求于2020年1月20日调整生产计划,将所有生产线24小时用来生产连花清瘟产品,日产胶囊剂五千多万粒、颗粒剂一百多万袋。其间,20省市诊疗方案将连花清瘟作为新冠疫情临床推荐用药。来源:中国新闻网(记者:左宇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萍、张望)